|
首頁 → 教育專題 |
閱讀新聞 |
(轉)宏善行
黃炎培與奚劍鑫
1
無論在哪兒,只要提到教育,奚劍鑫準會提及黃炎培。 和奚劍鑫接觸之前,對于黃炎培,我知道的極有限。一是民主人士,一是他有個兒子叫黃萬里,是個水利專家,一是四五年七月一日,黃炎培、褚輔成、冷遹、傅斯年、左舜生、章伯鈞去延安考察,中共三十余位領導人接機。 黃等人要離開延安的前夕,和毛澤東有一場很精彩的談話。黃說:“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周期律的支配力,大凡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也許那時艱難困苦,只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既而環境漸漸好轉了,精神也就漸漸放下了。有的因為歷時長久,自然地惰性發作,由少數演為多數,到風氣養成,雖有大力,無法扭轉,并且無法補救。也有為了區域一步步擴大了,它的擴大,有的出于自然發展,有的為功業欲所驅使,強求發展,到干部人才漸見竭蹶,艱于應付的時候,環境倒越加復雜起來了?刂屏Σ幻廒呌诒∪趿。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傊疀]有能跳出這周期律。中共諸君從過去到現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條新路,來跳出這周期律的支配。”毛澤東說:“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律。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和奚接觸后,始知道,黃炎培在我國近現代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一九一七年,黃炎培聯合諸多知名人士,成立了中華職教社。一九四一年,創建中國民主同盟,任第一任主席,一九四五年,創建中國民主建國會,任第一任主委。建國后,毛澤東主席有意將民盟、民建、中華職教社均作為參政黨,列為民主黨派。黃炎培主動找到毛澤東主席,說,中華職教社不列為參政黨,更有利于職教社在國際上開展活動。時至今日,黃炎培的職教思想,在中華職教社,仍然不可或缺。 奚劍鑫之所以常常提及黃炎培,一是奚家與黃家是世交,二是奚劍鑫的教育理念受黃炎培影響至深,他的許多行為,都是在踐行、有時甚至是發展黃炎培的教育理念。 奚劍鑫高祖名奚樹谷,“少習詩書,設壇施教”,創建私塾名“召家樓”(這樓如今尚存)。張之洞欣賞奚樹谷矢志育人,手書“毅夫南匯儒童奚樹谷”勉勵之。是時,黃炎培的父親,娶的便是奚家女子。只是可惜,不幸病亡。黃的父親才娶了孟家女子,亦即黃炎培的生母。黃稍長,進的學堂便是“召家樓”。也就是說,奚樹谷和黃炎培有師生之誼。 黃炎培一八九九年中秀才,奚劍鑫的曾祖父,亦即奚樹谷之子奚念修,一九0二年中秀才。后來,黃炎培任川沙學務公會會長,奚念修任川沙學務公會議員。更有趣的是,黃炎培見奚念修之子,亦即奚劍鑫的祖父奚仁培十分聰明,欲收為義子。奚念修雖然和黃炎培交情頗厚,一想,奚家是大戶人家,黃炎培在事業上,雖然風生水起,甚至如日中天,畢竟是小戶人家,哪能同意?這事就作罷了。 這事兒并未影響兩家友誼。后來,黃炎培贈題“抱經堂”匾額一方給奚家,“抱經”二字,足見黃炎培對奚家家學的欽敬,對奚黃二家友誼的珍視。 這塊匾,文物鑒定專家估價三千萬,奚劍鑫捐給國家了。他說,國家保護文物的水平,比他奚劍鑫不知道要強出多少倍,何況還能讓更多人看到,當然捐給國家最好。 奚家人對教育情有獨鐘。奚劍鑫的祖父奚仁培精通六國語言,照舊選擇了教育這個行當。后來,日軍侵華,奚仁培這才投筆從戎,去了陳納德的飛虎隊,任翻譯官。其父奚兆新、其母蔡麗萍均為老師,便是叔叔伯伯,也有六人從事教育工作。 從奚劍鑫的高祖奚樹谷開始,至奚劍鑫女兒奚俊莉,已有六代從事教育了。 奚劍鑫說,他們家是教育世家。那口氣,滿有杜甫因祖父杜審言是詩人,說詩是杜家家務事的味兒。
2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華民族的優秀分子,無不意識到,我們這個民族病了,病得不輕。若找不到醫治藥方,亡國亡種,已不遙遠。優秀分子們使出八仙過海的神通,尋找著醫治中華的藥方,有了各色各樣的答案。有再造中華,制度救國的,有教育救國的,有實業救國的,有醫學救國的,不一而足。必須看到,彼時,我們這個民族,病不是一種,是通體的病,足以致命的,都不勝枚舉。恰恰是優秀者們尋回的各色藥方,各治其病,讓個奄奄一息的中華,漸漸恢復了元氣。 黃炎培無疑是優秀分子之一。 一九0四年,黃炎培在浦東辦校,因鼓吹反清被逮捕。江蘇巡撫“就地正法”批文到達一小時前,由基督教外籍牧師保出,逃亡日本。一年后,事息歸國,繼續興辦學校。一九0五年,參加同盟會。辛亥革命前,先后創辦和主持廣明小學和師范講習所、浦東中學,在愛國學社、城東女學等新教育團體和學堂中任教,并參與發起江蘇學務總會。辛亥革命后,任江蘇都督府民政司總務科長兼教育科長,后任江蘇省教育司長,全力以赴改革地方教育,全面規劃建設了省立高、中等學校和縣立小學。 一九一三年,發表《學校教育采用實用主義之商榷》,提倡教育與學生生活、學校與社會實際相聯系。一九一四年二月至一九一七年春,黃炎培以《申報》記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山東、北京、天津等地考察了五個月。隨中國游美實業團體在美國考察了二十五個城市五十二座學校,尤其注重考察美國的職業教育。期間,撰寫了《旅美隨筆》。其后,又考察了英國、日本、菲律賓等。 黃炎培說:“外國考察,讀方書也;國內考察,尋病源也。方書誠不可不讀,而病所由來,其現象不一,執古方治今病,執彼方治此病,病曷能已。” 黃炎培與許多民族優秀者一樣,在歐美現代國家,找到了對癥下藥的方子。這個方子便是教育救國,核心是平民教育和職業教育。其后,用一生精力,踐行自己的理念。于是,一九四六年,在上海創辦比樂中學,兼顧升學和就業雙重準備。創辦重慶中華職校,上海和重慶中華工商專校,南京女子職業傳習所,鎮江女子職校,四川灌縣都江實用職校,等等。更重要的是,有了一系列職業教育理念,作為職業教育的指導思想:“謀個性之發展;為個人謀生之準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為國家及世界增進生產力之準備。”“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手腦并用”“做學合一”“理論與實際并行”“知識與技能并重”。 今天,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制造業大國?墒,官本位生存的土壤太過肥沃,早已枝繁葉茂,無時無刻不在人們眼前和頭腦中晃蕩。恰恰就是這個官本位,造成了國家、社會、家庭行成了共識,當官,是人世間最體面的職業。我甚至感覺到,“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已演變成“萬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至于技術,除了比守大門、掃馬路稍好,已近末業了。 今年八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時指出:“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的重要支撐,做強實體經濟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發展職業教育前景廣闊、大有可為。”我們有理由相信,當黨和國家日益重視職業教育,一個嶄新的局面一定會形成:技術工人的工資,不會比企業某些無所事事的管理人員低,也不會低于全社會平均工資;他們將以他們的技術得到社會足夠的尊重。 黃炎培泉下有知,應該能夠想到,他的教育思想,定有大放異彩的一天;但,他是否能想到,他的世交奚家,將會有一個該叫他“老爺爺”的人,不但繼承他的衣缽,而且將平民教育、職業教育與精準扶貧結合起來,就不得而知了。 這個該叫黃炎培“老爺爺”的人,名叫奚劍鑫。 奚劍鑫步入教育事業的那天起,一方面,做著平民教育,另一方面,或隱或顯地做著扶貧。為畢節,為銅仁培訓教師一千五百之多,看似與扶貧無關,其實,卻是最大的扶貧,是在根子上幫助兩個市擺脫落后貧窮局面;而將至少兩千貧困子弟送進上海的職校,享受學費生活費全免的優質職業教育,則是幫助了至少兩千個家庭擺脫貧窮的困擾。他名下的上海浦東新區民辦陽光海川學校、上海市中華職業第二進修學院、上海浦東新區惠南中華職業進修學校、上海浦東新區海川職業技能培訓學校、上海浦東新區海川之星幼兒園、上海浦東新區海川劍鑫幼兒園、上海浦東新區張江利生幼兒園(原還有一家幼兒園,因非經營原因轉手)等七所學校,更是在低調中幫助了至少五六千之眾的弱勢家庭。 如其三家幼兒園,每逢招生時節,凌晨一兩點,園門前便排起了長隊。原因極簡單,其幼兒園設施過硬,幼師水平不低,收費卻低得不可思議。當別人收費一兩千時,他的幼兒園只有一兩百、三四百。如今,上海同等規模、同等設施的幼兒園,收費少說四五千,多則上萬。而奚的幼兒園只有一千二。奚說,他之所以辦幼兒園,就是為新上海人解決后顧之憂。他稱在滬務工的農民工為新上海人。 我問他,為什么收費這么低?他說,這些新上海人,工資普遍不高,房租收去一大沓,幼兒園再收去一大沓,他們豈不會白辛苦了?這些新上海人,除了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還有別的路走嗎;孩子不能和父母在一起,太殘酷了吧;假如全社會的人,都冷血,人世間沒有溫暖,還有什么意思?我問,收費這么低,會不會虧?他搖搖頭,說,不會,人家是暴利,他只要求持平,或者稍有盈利,能維持下去就行。 其上海市中華職業第二進修學院、上海浦東新區惠南中華職業進修學校、上海浦東新區海川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目的則是為了培訓下崗工人,讓他們能有一技之長,能順利實現就業或者再就業。 值得大書特書的是以奚劍鑫為核心的宏善教育。 “宏善”團隊的主要成員有:奚劍鑫、陶勇、陳家昌、張月明、曹秀明、詹煥平、王兆璽、尤麗娟、周彪、季菊星、郭建輝、李正義、張慧,等等。 這些成員中,陶勇自從0三年和奚成為朋友后,或目睹或耳聞,或索性就是參與奚的善舉,在宏善湖南班成立時,成為了出資者。他與奚之間,出資比例如何,我問過陶。陶說,奚多他少。再問,到底比例多少?陶不吭聲了。我也就沒有再問。陳家昌教授,正如前文所述,是奚賴上的。張月明政委,則是主動要求加入,依他的話說,“我給孩子們立規矩,做他們的心里疏導員!逼渌耸,或是節假日去看望孩子們,或是帶著孩子們參觀各種有益于身心的活動,或是為孩子們做其他有益的工作。 或許是我孤陋寡聞,我所見過的精準扶貧,莫過于宏善教育。其一二三批貴州學員,第四批湖南學員,以及特殊班的孩子們,無一沒有貧困的煎熬,無一不需要外力幫助他們,從貧困的泥沼中拉扯出來。 同時,黃炎培的教育思想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所謂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手腦并用;做學合一;理論與實際并行;知識與技能并重;等等。經過奚和宏善團隊的實踐,在善的基礎上,升華為助學、助技、助業。 更應該看到的是,奚劍鑫和宏善團隊使學子們在學習的同時,獲得了充分的尊嚴。諸如在負擔了全部學費生活費外,另發可謂足夠的零花錢。這是奚及團隊成員看到了人性中最脆弱的東西。當一個孩子成長到一定年齡,如果囊中如洗,將是怎樣的自卑?他們甚至采取了逐年增加,從第一年的每月二百五十塊,至第四、五年的每月一千二百塊,以應對孩子年齡的增長所帶來的更多自尊的覺醒。 他不希望他的學生受到歧視,同時,他相信宏善教育的質量,相信他的學生均業已成材。因此,他將他的畢業生們安排在自己的企業就業。他的貴州分公司,在購買了五險一金,以及包吃住后,經理五千六,員工四千六。這足以使員工抬頭挺胸,因為在貴州,即使是大學本科生,即使是公務員,剛參加工作,要有如此待遇,基本是癡人說夢。 他已向宏善教育湖南班學子們表態,畢業后,愿意留在他旗下企業的,他將一律作出安排。給他們的工資,也將至少保證他們有足夠多的尊嚴。他在給社會做出表率,充分尊重技能型人才,企業才有可能蒸蒸日上。 更為可貴的是,奚仍在探索,“宏善”之路該如何走,才會愈走愈寬,愈走愈將“助學、助技、助業”發揚光大。 二0一九年九月二十三日,受奚邀請,我見證了奚的另一個精準扶貧的舉措。 奚和貴州師范大學商定,由奚名下上海海川教育集團資助該校貧困學子三批,每批二十名,共六十名。每名學子每年五千元生活費,四年計兩萬,總資助額一百二十萬。同時,奚將出資在該校建立實訓基地,供受助學子在正常學業外,學習金融和服裝設計。 是日晚餐時,奚請從英國留學回來的碩士、某高校教師,請她及她在英國的同學出任受助學子的金融教師。席間,奚談到他準備資助的大學生時,說,他將視情況而定,有可能在每名學子每年五千元生活費外,給予更多的資助;將貴州公司業務拓寬,在貴陽設服裝廠,以備將來學子畢業后就業。奚說,只要學子愿意在他的企業就業,他將毫不猶豫接受;他相信,他的貴州公司將和這些學子一起茁壯成長。
結語
七月六日,我們到了湘潭。 七日上午,在我家書房,我和奚劍鑫做了一次長談。 這是第幾次長談?不記得了。 我問奚,所做的助學扶貧,都很順利嗎? 奚一聲長嘆,說:“遇著好官員,很順利,若是遇到,唉,哪能?有些事,好難! 他的目光,有憤怒,有無奈,讓人心痛。他舉了一個例,這次,他的貴州之行,還有一個目的,找五十個貧困孩子,去上海的公辦職業學校學習,也是學費、食宿費全免?墒牵械胤降穆殬I學校以及主管部門從中作梗。他們說,這將使他們的生源流失。他們的學校,拿了國家拔款后,照舊收學費,收生活費,住宿費。無論硬件,還是軟件,還是教學方法和理念,以及將來的就業渠道,他們能和上海的學校比嗎?他們要賺錢,哪還管孩子們? 有很多事,即使再善,如果你不巴結某些關鍵人物,他們就不許你做。而更大的阻力,還不是來自這些關鍵人物,而是來自傳統。在很多人的眼里,傳統的,一定是好的。 我問奚,遇到這些阻礙,怎么辦? 奚和我打起了太極,說起了新晃的孝梅節、儺戲、上刀山,說起了上海精神。 七月三日,舊歷六月初一,是新晃貢溪鎮四路村和碧林村的孝梅節。 六百年前,新晃天井寨,有個叫龍廣寒的男子,背井離鄉,在外經商。只有六月一日,才會回天井寨。他得為他娘擺壽宴。他爹早逝。萬難中,他娘將他和兩個姐姐拉扯成人。龍廣寒在外再累再忙,也不敢稍忘娘恩。這年,他娘病了,身上長滿了瘡,兩個姐姐四處尋藥,為娘治病。可是,娘的病仍一天比一天嚴重。這年,五月只有二十九天,龍廣寒以為有三十天。趕到家時,已是六月初一晚上。其時,他娘已奄奄一息。龍廣寒跪在床前大哭,直至暈厥。是夜,夢里,一白胡子老頭對他說,要治他娘的病,須找到名喚九里光的草熬水,為他娘洗身。洗過的水,上不能見天,下不能著地。龍廣寒將夢告訴了兩個姐姐。于是,三子妹找到九里光,熬了水,給娘洗了后,藥水三子妹全喝了。玉帝知道這事兒后,派了瘟神和花神來到他們家。瘟神帶走了娘的病,花神在一夜之間,下了一場大雪,讓他家門前梅花在六月雪中綻放。從此,寨子里的人管他家門前梅花叫孝梅,管六月初一叫孝梅節。 我們十點多點兒,到了四路村村部。頒獎、領導講話之類的程序,都已結束。村部戲臺上,正在表演節目;虺,或跳舞,演員均是四路村和碧林村村民。大約十一點許,“咚咚推”——儺戲開始了,演員均戴著木質面具。故事說了什么?現場太吵,聽不清,好像是一頭牛引起的官司。不一會兒,兩個漢子,舞著獅子,在刀山上走。所謂刀山,是兩根以刀為梯的立柱上架根橫梁。表演前,有漢子將雄雞試刀,證明刀鋒頗快。兩個舞獅漢子光著腳,踩著刀鋒,從這根立柱上橫梁,再踩著刀鋒,從那根立柱下來。 孝梅節的傳說,將我們民族的孝文化,表現得淋漓盡致。儺戲則讓我們看到了在遙遠的過去,在巫風和傳統戲曲之間的那種原始,但的確已經是藝術的娛樂方式,或者說,儺戲的自身,便是戲曲的早期表現形式,是活生生的戲曲的早期史。而上刀山,讓我們在驚奇之余,足以體會到祖先的勇敢,以及生存的艱難。 而上海,自從開埠以來,均在開風氣之先。這是一座引領中國前行的城市。它似乎一直是一座橋梁,那頭,連接著全世界最優秀的思想、文化、經濟等等,這頭,連接著內地。通過這座橋梁,我們終于擺脫了封建王朝的桎梏,也是通過這座橋梁,我們不斷地更新著我們的觀念。完全可以這么說,向前,是上海的靈魂。而作為橋梁,則是上海的責任和義務。 的確,我們不應該忘記我們的過去,但,我們若沉溺于過去,不敢走上通往未來的橋梁,那么,落后恐怕就是注定的了。譬如說,曾經風行一時的湘劇、花鼓戲,等等,他們作為一個民族文化的載體,的確發揮過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隨著傳媒手段的日益先進,湘劇,花鼓戲,等等,被淘汰已是歷史的必然。“等等”中,無疑包括儺戲,包括上刀山,甚至還包括孝梅節。于是,這些曾經的文化,我們只能讓其作為“非遺”保護起來,在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場合展示即可,萬萬不要做讓其發揚光大之類的蠢事。保護,是為了讓我們記住我們的來路,不發揚光大,則是為了我們前行的路上,不背負太多的包袱。若定要發揚光大,那不是搭橋,而是筑墻。讓我們在墻內,永遠可以驕傲地以為,墻內的,才是最好的。大約正因為這堵墻,已導致《三字經》、二十四孝、《弟子規》,等等愚昧的,甚至是反人類、反生命的沉渣泛起。所謂智者搭橋,愚者筑墻。我們一定要看到,大千世界,都在墻外。 我們談了許多,直談到飯時。 的確,奚劍鑫和他的團隊,是一座橋梁,那頭是上海,是未來,這頭是貧困地區,是現在,甚至是過去。那頭是更大的格局,這頭是高山和深澗造成的相對閉塞。 奚劍鑫和他的團隊的宏善教育,在用扶志、扶智的辦法,助學、助技、助業,精準扶貧。可是,我們應該看到,他們縱使有非凡本事,能力卻仍十分有限,他們搭起的這座橋梁,的確太窄,能從這座橋上走過去的貧困學子太少。假如他們的做法,轉變為國家行為,又將是怎樣的結果?那么,這座橋梁的寬度,便可以用“廣闊”二字了。 全文完 (此為全文之最后部分。原名《如歌行》。) 牛太大,沒力氣吹,只得吹花 長按二維碼向我轉賬 謝謝您的鼓勵 受蘋果公司新規定影響,微信 iOS 版的贊賞功能被關閉,可通過二維碼轉賬支持公眾號。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
收錄于話題 # 個 上一篇 下一篇 閱讀 已同步到看一看寫下你的想法
前往“發現”-“看一看”瀏覽“朋友在看” 已發送 發送到看一看宏善行
發送中
|
相關新聞 |
本文評論 全部評論 |
發表評論 |
上海海川劍鑫教育集團 滬ICP備18040350號 地址:上海浦東川沙路6999號49幢1樓東區 電話:58599108/58599177 Copyright © http://www.jdzyuyao.com/ iwms 4.5Processed in 0 second(s), 3 queries, Gzip enabled
|
發送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