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教育專題 |
閱讀新聞 |
愛國老人沈敬之
為紀念中華職業教育社宣傳干事沈敬之誕辰114周年而作 ——海川劍鑫教育集團系列文章之二 沈敬之先生是浦東川沙地區的一位知名的愛國民主人士。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出生于川沙鎮喬家弄沈宅。1903年黃炎培改觀瀾書院為川沙小學堂、辦新學時,沈敬之與朱春南(林鈞,參加南昌起義的川沙著名烈士)、陸叔昂、楊堯(楊斯盛之侄子)等60余名少年兒童被招為首期學生。1911年在“教育救國”的影響下,由黃炎培先生推薦,沈敬之考入江蘇省立第三師范學校,畢業后轉入南京東南大學就讀。1917年之后,他先后在川沙蓮溪小學、縣立高等小學、上海敬業中學任教職。期間,他研制的蒸汽發動機模型,溫度計上攝氏、華氏、列氏三種不同溫度讀數的換算儀,榮獲江蘇省教育廳嘉獎,并在江蘇省教具展覽會上展出。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后,隨林鈞同志任上海市民政府秘書。1929年任上海縣教育局課員,次年任閔行中心小學校長。1933年出任川(沙)南(匯)奉(賢)上(海)松(江)五縣教育督學,1936年改任縣第三科科長(教育局長)。抗戰勝利后1946年2月任川沙縣立初級中學校長。1947年加入中華職業教育社,任宣傳干事。建國前他與愛國民主人士黃炎培、胡厥文、劉靖基、陸亞東、孟征祥等交往密切,相互聯系,在他們的影響下,投入迎接川沙解放,建立人民政權的工作。建國后,他在社會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迎接川沙解放,參與建立人民政權 1946年春,“民建”創始人黃炎培先生在孟征祥的陪同下,訪問故鄉川沙,時任川沙縣立初級中學校長的沈敬之與愛國老人姜文照、工商界人士王金魁、王文魁、汪筱云、王家杰等會晤黃炎培先生,聽取了黃炎培先生創建民主建國會,“反對獨裁、要求民主、反對內戰”的政治主張,沈敬之深受老師黃炎培的影響。在次年秋,孟征祥來川沙建立“民建”聯絡站時,沈敬之積極協助尋覓民房,在川沙東門街,開設了“協茂米號”,這是“民建”一個隱蔽的秘密聯絡站。 1949年4、5月間,南京、杭州先后解放,此時上海已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包圍,第九兵團沿滬杭路、黃浦江及海岸突進,5月13、14日解放了奉賢、南匯后直逼川沙。沈敬之的家在川沙新鎮東門街姚家宅,沈的住房是一所舊式的民房。當我解放軍30軍88師一位身穿便服的王直副師長,找到他洽談時,敬之先生懷著滿腔愛國熱情,聚精會神地傾聽,知道 川沙即將解放,解放軍在前方作戰需要軍糧與副食品,要請他組織地方上力量給予支持。沈回答:“共產黨、解放軍如此信任我,我會豁出老命去完成,請放心” 川沙在1949年7月24、25日遭到了強臺風、暴雨與大潮的襲擊。當時的海塘被國民黨軍隊作為要塞,塘上地雷密布,戰壕縱橫,僅黃家灣至楊家洪 建國初期,人民政府要舉辦的慈善事業、賑災恤貧的工作很多。樂為家鄉做實事的沈敬之,在抗洪救災工作告一段落后,大力協助政府民政部門工作。早在1947年占地25畝的樂鄉公墓在川沙鎮西長豐村由他建立,辟有穴地,設有骨灰存放室、苗圃。解放后,在公墓西側,增辟有烈士陵園區,安葬了為革命事業犧牲的林鈞、楊培生、顧燕、黃競武、王劍三等烈士的遺骸。60年代初川沙烈士陵園在鎮北建成后,才把烈士墓遷往新址。 黃競武烈士是黃炎培的次子。1949年4月,上海即將解放,國民黨作垂死掙扎,企圖把上海中央銀行的庫存黃金、白銀、美鈔、英鎊偷運臺灣。黃競武獲悉后,聯合銀行職工拒運。此事被特務偵悉,黃競武被捕,在解放前六天慘遭特務活埋,壯烈犧牲。 沈敬之平時樂于助人,熱心優撫工作。在四鄉貧民與城市貧民中有經濟困難向他求援時,他總能給予幫助。他把個人任縣政協副主席的收入,專門取出一部分用于救濟他人。如川沙鎮東太平村的盲人顧連生,長期由沈敬之接濟。顧連生是黃炎培童年時的小伙伴,由于家庭困難,無錢讀書,只能替人家去當放牛娃。后來害了眼病,無錢治病而瞎了眼睛。這個一輩子陷入困境的盲人每次到沈敬之之處領取生活費時,都要滿懷感激之情地與沈敬之話別。 解放前,浦東人主要去浦西謀生就業,少數人轉向國外,從事縫紉、建筑、烹飪和刺繡等業。他們中的一部分人發家致富,成了企業主、房地產商。建國后他們出于對新中國的熱愛,慷慨捐贈,為家鄉舉辦公益事業。沈敬之向港澳同胞的親朋好友宣傳人民政府“便利僑匯,服務華僑”的優惠政策。港胞黃根興、陸寶琪、沈文初等身居香港,心在桑梓,懷著要為祖國母親做事的感情,以濃厚的鄉情,在1982年2月捐贈縫紉機20臺,手套機、縫衣車頭機等。并且沈敬之在僑眷中集資,辦起了縣僑聯廠。1987年港胞林鐵義向僑聯廠捐助載貨汽車,使僑聯廠規模日趨完善。許多僑眷、港澳同胞家屬紛紛被吸收入廠工作,成了振興家鄉的一支力量。工廠生產的產品遠銷國外,為國家換來了許多外匯。 參政議政心一致,冰清玉潔樂無憂 新中國建立后,自1949年10月至1954年1月,從川沙縣首屆各界人民代表大會起至第五屆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大會,主席由川沙縣委書記邵晉藩和縣長王鳳恩擔任,副主席由沈敬之連任。對每屆會議提出的“今后工作與任務”,如建國初期“肅清匪特、征收秋糧、合理負擔、發展生產、備戰備荒、減租減息、廢除偽保甲制度、改造基層政策”等工作,沈敬之都積極配合。在與他的工作較密切的工商界、教育界、宗教界,他發動工商業主遵紀守法,在征收公糧公草、實施企業勞資調處程序、協助稅務部門,宣傳動員工商界業主如期納稅方面成績顯著。在人大的視察、訪問與咨詢等工作中,他起了溝通政府與基層單位和人民群眾之間的橋梁的作用。為了加強民主建設,沈敬之還積極參與縣、鄉兩級人民 代表大會的工作。1956年3月起至1963年12月,沈敬之被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川沙縣第一屆至第四屆委員會副主席。1980年12月至1984年4月,連續被選為縣政協常委,此時他已是90歲的高齡老人了。期間他積極履行政協民主監督的職能,在縣政協所設的學習委員會和在經濟建設組、教育組、文使資料組、華僑宗教民族組、祖國統一組等工作中積極參政議政。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他在陸亞東、孟征祥的介紹下,在上海參加了中國民主建國會。入會后組織關系轉回川沙,參加“民建”川沙支部的各項活動。自此在組織上,他成了一名名副其實的民主戰士。在他去世前的最后幾年歲月中,他已是近百歲的老人,但他仍不忘自己是“民主戰士”,要參政議政心一致,期間他被選為川沙縣政協之友社名譽理事長。 教育救國、興國,成了他一生追求 “要像鳥一樣,銜草筑巢,哺育小鳥成長。”這是沈敬之辦教育的一句銘言。1946年2月沈敬之為了實現“擇圣賢之居,得英才而教”的辦學目標,他在川沙鎮西以孔廟為校址,出任川沙縣立初級中學校長。他一方面向社會募捐,一方面發動學生家長出建筑費,每學期每生交大米5斗(在一年半中連續三次)。終于在孔廟后邊建起一幢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共辟8個教室,學校初具規模。他聘請了教有所長、學有專長的盧素公、田國祥、金銘川等教師。學校首創縣招生統一考試制度,教學質量成為郊區之最,學校辦得紅火。1948年10月,沈敬之被國民黨縣政府免去校長職,而由縣長蘇奎炳接替。后學校由負責總務工作的蔡經緯先生接替,主持校務。為了紀念沈敬之辦學成績,學校在校園中建了一座“思敬亭”,這是廣大師生、家長對沈敬之先生辦學成績的肯定。1948年7月,沈敬之利用 1953年,隨著國家經濟建設高潮的到來,出現了文化建設的高潮。時任新中國政務院副總理、輕工業部部長的黃炎培在蘇南視察“土改”工作時,了解到農村廣大貧苦農民及城市平民在政治上翻身當家作主人后,在文化上也要翻身,他們的子女紛紛要求入學。當時14萬人口的川沙,僅有一所規模為三四百人的縣立初級中學,根本無法滿足人民群眾子女迫切要求入學的需求。黃炎培與他的學生沈敬之聯系之后,多次與上海市工商聯主任劉靖基、中華職業教育社主任胡厥文等聯系,在黃炎培的倡議下,全權委托沈敬之與楊正德在川沙鎮東河濱路,創辦一所民辦中學。1953年9月,“五三補習班”(今五三中學)開辦,一下子招收480多名學生,分早、中、晚三部制,學生來自川沙縣各鄉,還來自奉賢、南匯、金山、啟東、崇明、山東等地。1954年2月,新校舍落成,沈敬之由川沙縣人民政府任命為名譽校長,楊正德為學校主管兼教導主任。為健全民辦學校的管理模式,1960年建立了以上海電力公司副總經理黃炳權為董事長,沈敬之為副董事長,楊正德為秘書,川沙縣副縣長王家杰、商業局副局長王文魁、上海協大祥經理孫照明、鼎新紗廠經理華耿初、南匯大眾磚窯廠廠長龔鴻圻、縣工商聯常委汪筱云等13人為董事的校董會。校董會提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獻計獻策”的辦學要求,許多實業家慷慨解囊,僅黃炳權個人就累計捐資18.8萬元(當時一個教室的造價是400元)。1960年黃炎培會同孟蔭余孫兒孟征祥把他外祖父孟蔭余的墳墓地7.6畝捐獻給學校,在“祖骨深埋、平地深葬”后,作為操場與勤工儉學場所擴建之用。學校辦得很有特色,成績卓著,屢屢得到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獎勵。80年代,隨著川沙鎮人口激增,城區的“川沙”、“五三”兩所中學不能滿足群眾子女的入學要求,沈敬之繼續發動僑胞 1982年春,在福建前線任解放軍司令的王直司令員,他不忘30多年前浦東川沙愛國人士沈敬之籌集大批軍糧支前,保證了解放軍265團指戰員在小營房作戰勝利的往事。激動之余,他特邀沈敬之先生,沈在兒子沈卓的伴同下,王沈兩人在上海延安飯店見了面,互訴別后,倆人的手互相緊握著,一個是解放軍司令員、一個是愛國老人,真是“軍愛民,民擁軍”軍民魚水情。 1989年時任紹興市政協主席的王尊賢同志來川沙縣政協訪問、交流結束后,提出要見見沈敬之老先生。當時沈敬之已高齡達90多歲,居住新川路家中頤養天年。王尊賢同志就與陪同人員前往探望。 王尊賢在川沙解放時與川沙縣人民政府首任縣長牟益民,二人是隨解放軍南下的老戰友。牟益民任縣長時,他任川沙城廂區(包括川沙鎮在內)區長,與沈敬之有多年的“革命情誼”。后他外調先后歷任浙江乘縣縣委書記、紹興市委副書記、紹興市政協主席。他到川沙來,能探望沈敬之先生也是他的一個心愿。兩人見面時,沈敬之凝視王尊賢同志說:“儂還想到我啊?!”王尊賢親切的回話:“儂為川沙人民做好事,共產黨是不會忘記您的。”這時,沈敬之已激動得淚流滿臉,幾位在場的陪同人員見此情景也眼含淚水。 沈敬之先生的一生是平凡而偉大的一生。在政治上與時俱進,愛國、愛鄉、愛人民、愛教育,他是一位浦東地區著名的愛國老人。在工作上,他在迎接川沙解放、參與了建立和鞏固人民政權的工作,完成參政議政的民主人士;在社會活動中,為黨和人民做了大量有益于人民的好事,不愧為浦東川沙地區受人愛戴與尊敬的人士;在生活上,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省下每一分錢都援助給他人,是一位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 他的一生追隨恩師黃炎培先生,為實現“教育救國”、“民主建國”通過不斷實踐,追求真理、認識真理。緊跟共產黨,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了他“尊黨如敬祖,愛國心如鐵”的心愿。 海川劍鑫教育集團 顧問:楊正德
|
相關新聞 |
本文評論 全部評論 |
發表評論 |
上海海川劍鑫教育集團 滬ICP備18040350號 地址:上海浦東川沙路6999號49幢1樓東區 電話:58599108/58599177 Copyright © http://www.jdzyuyao.com/ iwms 4.5Processed in 0 second(s), 3 queries, Gzip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