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教育專題 |
閱讀新聞 |
中國職業教育之父黃炎培先生
為紀念杰出的職業教育 ——海川劍鑫教育集團材料之三 黃炎培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教育家,是中國近現代職業教育的創始人和理論家。他以畢生精力奉獻于中國的職業教育事業,為改革脫離社會生活和生產的傳統教育,在教育領域內獨占鰲頭,開創與建設了中國職業教育,并總結提出了職業教育理論,豐富與完善了世界職業教育的理論寶庫,世人稱頌他為中國職業教育之父。 川沙辦學是黃炎培教育生涯的開始。1903年改川沙觀瀾書院為川沙小學堂,任總理(校長),同年在川沙小學堂內設川沙學務公會(民間教育團體)任會長。1904年亡命日本,歸來后先在上海南市城東女學和麗澤小學任教。1906年改楊家渡義學為震澤學堂,同年成立川沙勸學所(教育局)任總董(局長),1907年得楊斯盛12萬雙白銀,在六里橋購田 創辦了浦東中學,任校長,又設第一附屬小學(今六里中心小學)。期間,黃炎培實踐了他破舊學,立新學,改革傳統教育,倡導且開始著他職業教育的主張。浦東川沙境地成了他實踐職業教育的處女地和沃土。 辛亥革命成功后,黃炎培出任江蘇省都督府民政總務科科長兼教育科長,后任江蘇教育司長,全力以赴改革地方教育,全面規劃建設了省立高、中等學校和縣立小學。籌辦東南大學、同濟大學與暨南大學。 黃炎培在江蘇教育司長任內,與省視學、各師范學校校長調查江蘇省小學教育狀況,發現教學嚴重脫離實際,深感當時教育之不切實用,學生畢業后,往往不能用之于實際工作。他指出:“教育者,教之育之使備人生處世不可少之件而已,人不能舍此家庭絕此家庭也,則亦教之育之俾處家庭間、社會間,于己具有自立之能力,于人能為適宜之應付而已。析言之:即所謂德育都歸于實踐;所謂體育者求便于運用;而所謂智育,其初步一遵小學校令之規定,授以生活所必須之普通知識技能而已。”其后他又寫成《小學校實用主義表解》,與楊月如合著《實用主義小學教育法》。他首倡教育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相聯系的實用主義教育,在國內教育界引起極大的反響。 1914年2月,黃炎培辭去江蘇省教育司長職務后,繼任江蘇省教育會常任調查干事、學務總會評議員,銳意致力于教育改革。為了進行調查研究,與《申報》協議,以旅行記者的身份走遍安徽、江西、浙江、山東、北京、天津等全國24省市,歷時5個月,考察教育并先后發表了《黃炎培考察教育日記》第一、第二集。國內的考察,使黃炎培看到當時的教育與社會脫節,求學與服務脫節,學生畢業后竟無相當事可做。在新舊交替錯綜復雜的各種教育思潮中,經過觀察、思考、分析、探索,黃炎培新的教育思想在萌發與孕育。但他迫切希望到國外去考察教育,借此作對比研究。1915年4月中國游美實業團,請他赴美考察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黃炎培在三個月內遍歷美國東、西、中、南、北部,走訪了25個大城市、52所各級各類學校,與教育界實業界人士廣泛接觸,并且會見了世界著名發明家愛迪生。美國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每次考察均有記錄,并結集出版。他認為辦教育如同治病,知病源才能開好藥方,做到對癥下藥。外國考察,讀方書也;國內考察尋病源也。方書誠不可不讀,而病所由來,其表象不一,執古方治今病,執彼方治此病,病屆能已。所以,他都是從中國實際需要出發進行考察。考察回來,發表了《黃炎培考察教育》第三集《新大陸之教育》。1917年1月,他與陳寶泉、郭秉文、蔣維喬等前往日本、菲律賓、緬甸、泰國、越南、朝鮮、南洋群島考察教育,這使他的信念更堅定。他認為:“教育不是目的,而是為達到一定目的的手段,所以教育第一應切合實際,第二應發展人的能力。”“教育的本義在于發展學生的能力”,“例如習字,不在望期試臨何家法帖,何人字體,乃在練習手眼,使之運用熟練,基礎牢固,自可指揮應用綽有余裕也。”他在對振興經濟、發展實業、造就新型人才諸方面提出針對性的見解之后,指出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在于“普通學校能注重生計”,形成一種融教育與職業為一體的新教育形式。他認為“教育就其本質而言,就是具有職業性,就是與生活、生計和社會發展聯系在一起的。” 經過對國內教育的考察,對照國外教育,黃炎培決心改變舊教育與職業分離,學校與社會脫節的狀況,以為了達到教育救國的目的。他聯系教育界、實業界和政界知名人士蔡元培、馬相柏、蔣夢麟、郭秉文、穆藕初等48人,于 為了證實職業教育的效能,黃炎培建立了職業教育的試驗點。1919年8月集資在上海陸家浜路選址建立中華職業學校,設置機械、家具、紐扣、琺瑯、留法勤工儉學、職業師范、商科、文科諸科,附設琺瑯工場和機械工場。他還專程赴京與李大釗會晤聆聽教導。李大釗對其職業教育思想予以肯定:“我們的看法大致相同,主要是喚起民眾,只是在做法上,你們重教育,我們于教育之外還重組織,我們密切聯系吧。” 1921年曾參與起草1922年學制,進行鄉村建設實驗和籌辦南京高等師范專科學校,河海工程專科學校籌辦主任(現河海大學)、上海商科大學、廈門大學等高校。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隨著經濟的蕭條,職業教育急劇萎縮。黃炎培初創職業教育時,滿懷信心,而現實是在腐敗的政治底下,“國事動亂,社會經濟困難,一般教育不發達,職業教育也不能辦好”。因此在1925年,他又提出了“大職業教育主義”的主張。 他在1926年發表的《提出大職業教育主義征求同志意見》一文中指出:“積極說來,辦職業學校的,須同時和一切教育界、職業界努力地溝通和聯絡;提倡職業教育的同時,須分一部分精神,參加社會的運動。”“內部工作的努力不用說了,對外還須有最高的熱誠,參與一切;有最大的容量,容納一切。”1926年中華職業教育社邀請蔡元培、陶行知、鄒韜奮、江問漁等30人在蘇州會議上確定:“本社以后應加入政治活動,以增實力,并與職業社會作實際之聯絡,以期合作。”這時黃炎培已從狹隘的職業教育小圈子中走出來,從信仰“教育救國”轉而認識到“遵守教育崗位,不足以救國。”爾后中華職業教育社所辦的事業更接近于人民,提出與陶行知的平民教育合作,實施平民職業教育,從事農村改進實踐,建立實驗區,把工作的重點轉向補習學校與重視農業教育,使職業教育的活動,由學校走向社會,由城市轉向農村。并創辦了《生活》周刊。在城市開辦職業補習晨校、夜校、通問學塾、學術講座,積極為失學失業青年或一般工人、店員提供教育機會,使一般勞動人民經過短期訓練,能獲得謀生的技能,解決失業和生計問題。1933年他和榮德生兄弟合作,在“申新”三廠辦勞工自治區,對工人施以文化技術教育;在農村提出“富、政、教合一”的方針,試辦了江蘇昆山徐公橋鄉村改進試驗區,在上海漕河涇設立農學團,鎮江黃墟建立鄉村改進區,浦東高橋建立農村改進會以及在江蘇吳縣、泰興、浙江長興、余姚等許多鄉鎮創辦試驗區,對農民實施愛國主義教育,幫助學習文化,推廣新農具,改良種子,改進耕作技術,改善醫療衛生條件,舉辦桑蠶、刺繡、花邊等工藝傳習班,開展文化活動。 黃炎培十分重視職業教育的理論建設,從1926年起每年邀集對職業教育有專門研究、又與中華職業教育社關系深切的專家名流聚會,先后召開了十一次會議。討論了職業教育的目的、對象、方法、品德修養、學生出路、職業指導、農村教育、工商教育、職校設科、義務教育推廣、職業陶冶等問題。他發表了《職業教育實施之希望》、《提倡平民職業教育之商榷》、《職業教育之理論與實際》等一系列有關職業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的著作。他認為:學生要有“金的人格,鐵的紀律”。 中國職業教育理論簡要表述為:職業教育的定義: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個性就獲得生活的供給及樂趣,同時盡其對群眾的義務。 職業教育的作用:“一發展三準備”即謀個性之發展、為個人謀生之準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為國家及世界增長生產力之準備。 職業教育的地位:職業教育在學校教育制度上的地位是一貫的,整個的和正統的。 職業教育的目的:“為勞動者文化,業務水平的提高,造就新型知識分子服務。”“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個人謀生與社會服務,職業技能訓練與職業道德教育,一技之長與全面發展”。 職業教育的方針:社會化——適應社會需要; 科學化——用科學來解決職業教育的問題。 職業教育的教學原則:“雙手萬能、手腦并用”、“學做合一”、“理(論)實(踐)并行”、“知(識)技(能)并重”。 職業教育的思想特點:“敬業樂群”、“裕國利民”、“教(育)勞(動)結合”、“讀(書)做(工)聯系”。 職業教育的形式與發展:吸取西方先進國家教育經驗,反思中國自辦新教育以來的問題與教訓,在不斷實踐探索中,逐步形成了由黃炎培總結、創新提出的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理論。 于此同時,他還創辦了職業教育的理論刊物《教育與職業》,從 楊正德 供稿
|
相關新聞 |
本文評論 全部評論 |
發表評論 |
上海海川劍鑫教育集團 滬ICP備18040350號 地址:上海浦東川沙路6999號49幢1樓東區 電話:58599108/58599177 Copyright © http://www.jdzyuyao.com/ iwms 4.5Processed in 0.015 second(s), 3 queries, Gzip enabled
|